泰寧歷史上佛教十分盛行,山寺廟宇數量之多為國內少有,其獨特的巖寺文化遺存更是堪稱瑰寶。這里的丹霞巖穴因其“不涂墾茨而風雨之患除,不鑿戶牖而日月之光人”成為佛寺的理想福地,現在泰寧登記在冊的寺廟有130多處,其中70%是建在丹霞洞穴中的巖寺。其中甘露巖寺、寶蓋巖寺、醴泉巖寺、天臺巖寺均建于唐宋時期。還有久負盛名的泰寧豐巖,出現了一個巖穴三座寺廟的奇觀。 被譽為南方懸空寺的甘露寺 泰寧寺廟眾多,尤屬巖寺文化最為奇特。 丹霞地貌最直觀的形態要素是雄偉的赤壁丹崖,這種紫紅色調往往給人帶來莊重神圣之感,而這些崖壁中常發育有大型丹霞洞穴,它們居高臨下,幽雅險奇,用來作為宗教道場渾然天成。由此,巖穴逐漸成為了泰寧宗教寺廟的最重要承載。如今,這些藏身于各個巖洞的寺廟宮觀已然成為泰寧的一種特色文化,常年吸引不少虔誠信徒來這里體驗“朝圣之旅”。 甘露寺:南方懸空寺 泰寧甘露寺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六年(1148年),至今已有870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筑具有濃郁的宋代建筑藝術風格。是泰寧奇巖幽壑之中建造最為奇特的一座佛教寺廟,也是福建最有名的古剎之一。由于甘露寺的巖穴上方有塊鐘乳石,形狀極似龍頭,一年四季間隔滴泉,故名“甘露寺”。 甘露寺藏身于巨巖腹中,全廟木質結構,懸空而立。木料全由T型拱頭相接,沒用一根鐵釘。被稱為“一根柱子撐起的寺廟”,整個甘露寺的造型就像一個繁體的“葉”字,真有“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境界。 上世紀50年代末,這座隱藏于赤巖深壑的寺廟被人發現時,曾是當時全國唯一一組完整精美的宋代建筑,發現之初,甘露寺尚有大量宋代遺跡,包括梁架彩繪,宋代神像雕塑和“飛天”壁畫,以及宋、元、明、清歷代游人題字題詩,非常珍貴,因而被列入了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春天,因寺中老尼的不慎導致其失火,甘露寺一夜之間化為灰燼,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后來仿建的復制品。 甘露寺所處是一個天然的內窄外寬呈倒三角形的洞穴,洞內有石乳、清泉,水凈如甘露。洞外古木參天,山林掩映,澗水潺潺,環境幽美。此寺廟又有“南方懸空寺“之稱,為建筑史所罕有。
云霧繚繞慶云寺寶殿 慶云寺:名聞海峽兩岸 梵林古剎慶云寺坐落于泰寧峨嵋峰彌勒山,海拔1600米,是華東最高禪院。 峨嵋峰為福建省自然保護區,位于泰寧的西北部,距泰寧縣城24公里,海拔高1732米,為福建第二高峰。攀上峨嵋峰,可觀泰寧全城及大金湖。 慶云寺后倚峨嵋峰主峰,背靠天然太師椅山體,安座于太師椅中稍隆而起宛如彌勒肚的山坡之上,氣勢恢宏,前景開闊,是佛教界參禪、香客朝拜的圣地。 該寺曾名峨嵋庵,始建于宋代,由于水靈山圣,歷代不乏高僧出世,且為肉身舍利成就者慈航菩薩剃度出家之道場,也因其而名聞海峽兩岸。? 李家巖: 尚書舊日讀書處 李家巖又名“天臺巖”,寺內冬暖夏涼,幾名老尼在此靜修佛學。 傳說泰寧明末天啟年間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即尚書第主人)年少時在此讀書,故名。巖寺建在半山腰上,通往寺內的路是一條自然風化的懸崖棧道。李春燁年少時時常往返這條棧道,于巖穴中苦讀。 李家巖古棧道何時修建暫無考證,棧道上的木質扶欄早已腐朽不堪,后來政府在保留老舊扶欄的基礎上,重修了磚石結構的新扶欄,以保證通行人員安全。 登山入寺,頭頂丹霞朱巖,身側是千尺絕壁,讓人望而生畏。扶欄遠眺,峰巒層疊,山川拱秀,腳下峭谷幽壑,茂林修竹,別有一番景致。 進入巖寺之前,有一石門,書寫有一楹聯“具懷逸興壯思飛,可上九天攬明月”,橫批“吞吐天地”。此為“雪洞”,即昔日李春燁讀書的石屋,現為小佛堂。與雪洞相連的建筑就是天臺巖寺,中為佛殿,左為輔房,右為禪房,簡樸無華,與幽僻的巖穴氣韻相通。 棲真巖:傳說梅福修道煉丹之地 棲真巖位于上清溪下游,為西漢青香真人梅福修道煉丹之地,至今尚存煉丹爐等遺跡。 在泰寧民間,流傳有許多梅福役鬼、捉鬼及其研磨五金八石煉丹的故事,棲真巖、上清溪、上青鄉皆因梅福和道教而得名。 在上清溪下碼頭沿著石板鋪就的山道曲折彎行。路旁懸崖峭壁,溝壑縱深。倔強的木藤纏繞攀附其上,郁郁蔥蔥。在青翠的綠色中,一簇簇腥紅閃爍其中,這便是棲真巖寺了。 棲真巖最早一座道觀,傳說是漢朝梅福學道煉丹修身之所,目前尚存有丹爐基座、藥臼杵等遺物。這座道觀歷史悠久,歷史上留下過不少稱贊棲真巖的詩文。 但如今的棲真巖早已不再是道觀,而成了一個地道的佛教寺院。在僧尼的廚房至今留有丹爐基座?;戏接袟鎺r簡介,大意是說:梅福,字子真,當過南昌尉,于王莽篡權后,棄妻拋子隱居于此,煉丹修身。據當地人傳說,把手放到丹爐基座上,手心會感到一脈余溫。 金龜寺:形如金龜頭顱 金龜寺位于世界地質公園樣板景區——寨下大峽谷內。寺院不大,始建年代也無從考證,整個寺院坐落在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包上,山包從北側的一座山峰延伸出來,遠遠望去就像一個伸出的金龜頭顱,金龜寺的名稱由此而來。 醴泉巖外景 醴泉巖寺:金湖之畔有古寺 醴泉巖寺位于泰寧風景名勝區金湖西岸,水際瀑布之畔,寺廟建于丹霞巖洞中,洞中有建于宋代的醴泉禪寺,為單檐歇山式木構殿堂,不施片瓦,精巧古樸,冬暖夏涼。 從洛珠巖內看瑞豐巖 瑞豐巖:泰寧豐巖藏三寺 瑞豐巖又名豐巖,座落在泰寧城西際溪村內,距縣城10公里。禪寺始建于唐天祐年間(905~907年)。豐巖由三個相連的巖穴組成,從右到左依次為丹霞巖、羅漢巖、豐巖,人稱“三仙出洞”。 丹霞巖巖穴高15米,長50米,深20余米。巖穴內建有丹霞禪院。宋政和元年(1111年)春天,邵武名僧宗本到汀州南安巖拜謁定光古佛,回來途徑泰寧,晚上睡覺時夢見一個穿紫袍的神仙對他說:“這回你應當到瑞溪(際溪)去?!弊诒拘褋硪院蟾械胶芷婀?,第二天早晨,果然有兩位施主請他到瑞溪豐巖去住。為了讓宗本法師更好地修行,施主請工匠、備木料,不到三個月便建成了一座寺廟,題名“瑞光”,后來寺廟不斷擴建。新建成的寺廟中間有山門、大殿、法堂、丈室,左邊是鐘樓、倉庫、廚房,右邊有華嚴閣、應真閣、僧堂。規制宏偉,金壁炳煥。后改名為“丹霞禪院”。據李綱言,是因當的宋徽宗崇尚道教,下了一道圣旨,說:凡曾經是道教活動場所,改建為佛寺的,一律恢復為道觀,但允許他們以該寺廟的名義到別的地方重建??ぶ芯陀幸粋€“丹霞院”剛好屬于這種情況,于是“丹霞禪院”就被搬來了這里。 丹霞巖因留有抗金民族英雄李綱和宗本禪師等得道高僧的活動遺跡而備受人們矚目,后人在丹霞巖右建了一座“讀書樓”,清福建臬司來謙鳴曾在樓側巖壁上題寫了“李忠定公讀書臺”七個大字,至今依然燦燦在目。 羅漢巖又名瑞光窟,因位居豐巖、丹霞巖之中,所以也叫中巖。巖穴高10米、進深15米,長50多米。巖內廟宇始建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寺內塑有500尊小巧精致的羅漢,羅漢巖的得名就源于這里。寺廟曾被毀壞,后又經幾次重建。 羅漢巖的左側便是豐巖巖寺。其中豐巖乃是李綱讀書處。李綱于建炎四年到瑞豐巖拜會宗本,并留居寺內一年多研究哲理,寫成《易傳內外篇》一書。紹興元年寫成《瑞光巖丹霞禪院記》一文,現碑刻尚存。 巖穴高12米,長50米,進深約40米。洞口常年有泉水下瀉,巖額鐫刻明御史李元陽題寫的“絡珠”二大字,因此也叫“絡珠巖”。 另外,在豐巖三穴約2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個風水巖。風水巖高10米,深7米,長30余米。這里有冢臺4座,安葬宋、元、明三代和尚用棺木盛殮。風水巖和和尚墓冢群對研究中國古代和尚的安葬習俗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審核:肖劍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