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歷史久遠,是祖先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起源于火把, 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涂在樹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點燃當做照明用。從文獻中可以知道,我國在公元前3世紀出現的蜜蠟是今日所見蠟燭的雛形,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唐朝時也記載了在晉州上貢時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宋朝記載有當時和西夏的邊境貿易中,交易的用品就有蠟燭。 用風雨蠟燭制作的赤膊龍燈 大源赤膊燈是祖先根據生產生活用火現象感悟自創的一種原始龍燈,因為沒有燈罩,所以叫赤膊燈,它所使用的蠟燭就是根據火把特點制作的,風吹不滅、雨淋不熄,被叫風雨蠟燭。 新橋風雨蠟燭制作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大源赤膊燈是從生產生活用火現象感悟自創的一種龍燈形式,起先使用的是松明火把,現在使用的蠟燭是由火把演變而來的。新橋風雨蠟燭以特種材質為原料,在特定的時節制作,制作復雜。該手藝他們世代相傳,如今還有丁毅英一家會制作這種蠟燭。 風雨蠟燭前期制作過程 新橋風雨蠟燭以一種方言名叫糠梢枝的落葉小灌木(這種木材直徑最大不超過3厘米,會自然干枯)為主心,在主心(木棍)上纏上燈芯草、棉花,利用鐵鍋、爐及竹筒等工具熬油、澆注。分收集制作原材料:秋后采集木棍,采購燈芯草、絲綿、石蠟,冬天晾曬烘烤、去皮、纏好燈芯,正月上蠟制作。 風雨蠟燭不是一次成型,需要十幾道工序,由于需求量少,都是采用小作坊式制作。先準備好材料,然后一道一道澆注,最后根據客戶重量、大小、長短等要求分類打捆。最后經過用戶嚴格檢驗,合格后,交付客戶。 新橋風雨蠟燭的制作工藝保留了傳統制作手法,是最完整、最久遠的傳統技藝,它有著固定的使用群體,所以能夠傳承至今。 澆筑、曬干過程 新橋風雨蠟燭制作是泰寧一帶民間的一種技藝表現形式,如今這種蠟燭制作手藝存在的地方僅剩新橋丁姓一家,會制作的傳承人漸漸老了,新橋風雨蠟燭制作手藝也面臨著失傳。 傳承人丁毅英夫婦制作的蠟燭 新橋風雨蠟燭為豐富新橋文化活動和推動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擁有非常高的價值意義:一是歷史傳承價值高。新橋風雨蠟燭制作手藝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周邊縣市已經沒有了這種蠟燭制作,現在新橋會的人僅剩一家,而且沒有了傳承人,也面臨著失傳。二是文化價值意義大。新橋風雨蠟燭手藝是非常稀少的民間文化遺產,它為中國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百姓對火崇拜的象征,也是優秀傳統民間文化的象征。三是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新橋風雨蠟燭制作手藝有著現實的傳承意義,是中國龍文化的重要物證,它風雨不滅的特點是老百姓心目當中的秘密,是青少年了解中國龍文化、了解傳統蠟燭制作的重要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