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聯盟啟航農旅新征程 引智下鄉繪制鄉村振興新藍圖 為深入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扎根和服務鄉村,福州大學化學學院黨委成立社會實踐臨時黨支部,支部黨員由學院相關專家學者、本碩博相關專業學生黨員組成。臨時黨支部全體黨員牢固樹立和踐行“為民情懷”,以高校與地方共同發展為切入點,探索高校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路徑,讓黨旗紅成為鄉村振興最鮮亮的底色。 校地共建靶向發力 繪制農業全新藍圖 1997年4月11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提出:“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為實現黨建引領科技創新發展的目標,福州大學化學學院社會實踐黨支部與大田村黨支部共建,共同助力泰寧縣鄉旅、農旅發展。 在支部共建的基礎上,為持續幫扶大田鄉農村產業發展,了解農民的“急難愁盼”,同時發揮化學學院學科、平臺和人才優勢,向當地提供產業轉化、技術升級等服務,實踐隊在大田鄉閩筍交易中心設立“福州大學社會實踐基地”。未來,實踐基地將為鄉村振興提供專家學者和本碩博科研人才支持,助力鄉村產業升級,積極牽線搭橋,探索科研與鄉村振興的最佳結合點,實現黨建與產學研轉化的深度融合。 座談會上,雙方圍繞攜同共建交流平臺、促進大田農副產業發展等方面內容交換了意見,就校地工作進展、工作設想以及遇到的困惑和問題暢所欲言。未來將積極在推動產學合作、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靶向發力,推動“黨建”與“科技助農”相融共進,實現“1+1>2”的效果,加強互利合作,共助鄉村振興。 田間地頭調研采樣 精準定位改進工藝 臨時黨支部專家學者帶領多名碩博士黨員深入鄉村的田間地頭,調研農產品加工工藝,并對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樣品采集。在閩筍交易中心,支部黨員們了解到鮮筍存在易變質、難保存等缺陷,而常規的硫磺熏蒸法和烘烤法存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成本高等問題,黨員們遵循代表性、典型性等原則進行筍樣采集,帶回實驗室對相關成分進行檢測,并與當地企業建立長期聯系,將借助食品安全與生物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平臺,改進閩筍的加工工藝,并對企業提供產品質量檢驗支持。 在大田鄉煙草交易中心,黨員們與當地煙草種植戶積極探討晾制過程中溫度、濕度控制的問題,并了解到氣候、土壤、農田害蟲等因素降低煙草的質量和產量,從而降低了農產品的利潤率。 科研合力破解難題 科技助農筑致富路 返校后臨時黨支部的碩博士黨員們第一時間將采集的樣品送入食品安全與生物分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行分析檢測,需要分析包括筍干、煙葉、茶葉、土壤、水和大氣干濕沉降物等多種類的樣品,并對營養成分、微生物及農藥殘留等參數進行檢測。由于工作量大,分析項目多,分析體系復雜,這些都給大家帶來了巨大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黨員們沒有退縮,支部的專家學者也為檢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設備支撐,積極開展技術研討,進行方法改進,對相關參數的分析方法進行優化,先后完成方法確認、數據比對、方法優化及產品檢測報告編寫等工作。黨員們為農產品仔細地做著“體檢”,一串串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數字組成的報告是“農產品體檢報告單”,夜以繼日的工作就是為了能盡快的將結果反饋給農戶和生產企業,協助當地更精準地定位自身的“痛點”、“堵點”、“難點”問題,助力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的優化。 黨建引領,科技興農,福州大學化學學院師生黨員把科研主戰場移至田間地頭,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研做在生產實踐中,更深刻的認識到科學研究不單純是書齋里的創造,也是實踐經驗的凝結,而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廣袤的基層大地,恰有取之不盡的科研素材,青年學子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 |